当前位置:首页
> 联艺新闻

“继古开今 南北对话——第二届大运河非遗论坛”在北京联合大学举办

      10月16日上午9时38分,在通州运河船工号子表演团队声震云天、气势磅礴的船工号子声中,“继古开今 南北对话——第二届大运河非遗论坛”在北京联合大学北四环校区小剧场顺利开幕。

通州运河船工号子展示

      本届论坛由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联合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学院、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发展促进中心共同主办,得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指导,以及《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民族艺术研究》《中国艺术》《民艺》《中国艺术报》《工艺北京》等重要期刊、报纸的支持,是“2021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的重点活动之一。

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楚国清致辞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白杰致辞

艺术学院院长张旗主持嘉宾致辞环节

 艺术学院教师樊子湘主持开幕式

      来自北京市各区以及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大运河沿线省份有关企事业单位、高校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共50余位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楚国清教授、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白杰先生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楚国清教授首先代表北京联合大学欢迎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到来,对各单位的鼎力支持表示感谢。他回顾了首届大运河非遗论坛的丰硕成果与社会影响,肯定了艺术学院在北京联合大学服务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上所作的强有力支撑,同时提出了将下一届论坛开办得更加丰富立体的希望。作为“2021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主要责任单位的领导,白杰副局长代表北京市文物局对本论坛的顺利召开表达了诚挚的祝贺,并在致辞中重申了本年度运河文化节的主题与精神,对艺术学院聚集学术智慧、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惠及公众的努力表示感谢。嘉宾致辞环节由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旗主持。论坛开幕式由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教师樊子湘主持。

《融汇贯通——大运河非遗论丛》第一辑发布

马晓飞博士介绍2021年度“触摸时间——24节气国际文创工作坊”项目成果

 

艺术学院院长张旗、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江宝山共同为北京联合大学“传统表演艺术社团”揭牌

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张祖明为社团指导教师颁发聘书

      开幕式上,艺术学院教师杨慧子博士带来了新鲜出炉的《融汇贯通——大运河非遗论丛》第一辑。艺术学院工美系副主任马晓飞博士主持2021年度“触摸时间——24节气国际文创工作坊”成果发布,介绍了工作坊走进非遗传承名录“石阡说春”传承地——贵州省石阡县调研的情况与成果。此后,艺术学院院长张旗教授、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江宝山先生共同为我校新成立的“传统表演艺术社团”为揭牌。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张祖明研究员为社团聘请的指导教师颁发证书。传统表演艺术社团的成立,整合了艺术学院丰厚的戏曲曲艺、民间音乐与舞蹈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我校推进美育教育,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美育实践,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章宏伟作主旨演讲

 

苏州大学教授周秦作主旨演讲

艺术学院副教授朱利峰作主旨演讲

      开幕式完毕后,进行了三个主旨演讲。首先,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章宏伟从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成造的珍宝美器出发,论及清代雍正时期最高标准的“内庭恭造”,并重点讨论了造办处南匠的人员构成、技艺水平及俸禄情况。随后,苏州大学周秦教授从遗产价值与保护传承的角度,畅谈了自1921年“昆剧传习所”在苏州成立以来昆曲百年传承路上的珍贵往事,尤其是昆曲入遗的20年间,在政府等各方力量的支持下,昆曲在青年人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接受与认可。最后,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朱利峰副教授从非遗与生态文明、南北非遗资源的创新活化路径,以及非遗在文旅生活中的融合创新方法三个角度,结合大量案例分享了非遗活化赋能南北文旅融合的多种可能性。

      下午,学术研讨分传统音乐、戏曲和非遗交流与合作机制三个论坛同时进行。

大运河非遗传统音乐论坛

      其中,大运河非遗传统音乐论坛由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阮海云副教授、姜芷若博士主持,四位嘉宾围绕船工号子这一音乐形式进行了演讲与交流。中央音乐学院周青青教授以通州运河《出仓上肩号子》等三首号子为对象,利用音乐形态分析和文献考证法,同时借鉴语音学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认为通州运河号子中主要的音乐语言来自于山东。杭州师范大学田耀农教授、山东理工大学陈晓宇副教授共同发表了以《从船工号子看京杭大运河对南北音乐文化的融通》为题的演讲,谈及大运河音乐文化的跨区域性特点和大运河船工号子的分类标准问题,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地域同一船工工种所唱号子的特点。论证了船工号子在融通南北区域音乐形态和风格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通州运河船工号子代表性传承人赵义强老师,从自身成长经历出发分享了他所见证的北运河,现场展示了行船途中种种动作,并表演了“跑船号”“拉纤号”等通州运河号子。

 大运河非遗戏曲论坛

廖琪瑛指导同学体验戏曲身段

      大运河非遗戏曲学术论坛的主题是高校“戏曲进课堂”理论与实践研讨,由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杨玉博士主持。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叶志良教授围绕戏剧的美育价值与美育方法展开,重点探讨戏剧鉴赏、课本剧、校园戏剧等美育形式。南开大学刘佳教授介绍了作为“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南开大学京剧传承基地的建设情况和宝贵经验。来自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育部京昆艺术文化传承基地的付桂生博士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为切入口,分析戏曲在高校传承与传播中的现状、问题及趋势。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表演系主任刘畅教授介绍了我校表演专业非遗传承的探索与实践情况。此外,浙江越剧团国家一级演员、越剧名家廖琪瑛为我校同学带来了一场生动活泼的《京杭大运河戏曲公开课》。

大运河非遗交流与合作机制论坛

      此外,围绕“非遗交流与合作机制”的议题,大运河沿线非遗保护机构的一线工作人员和专家学者展开了对话。对话会分别由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工美系主任王丹谊副教授、国家对外文贸基地北京国际文贸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媛媛女士主持,艺术学院张旗教授、王熠博士担任评议人。在“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创新模式探索”议题中,北京东城区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吴茜女士分享了器乐剧《帆影弦歌万千重》以运河为线,串联起古筝、古琴、箜篌和箫四件乐器,以及昆曲、劳动号子、商羊舞等南北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背景。天津杨柳青古镇从事旅游管理的刘玉娜女士介绍了文旅融合背景下杨柳青古镇景区在内容策划、文创开发等方面的尝试,以及未来杨柳青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上的规划。河北廊坊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愿者团队负责人王晟先生从团队建设、文化交流、志愿服务、扶贫助残、主题传播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分享了廊坊非遗志愿工作的经验和成果。在“生产性保护与工艺产业振兴”议题中,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杨飞先生以六必居“六必”之于酱菜制作技艺传承的意义等案例为切入点,畅谈了个人关于非遗生产性保护和传统工艺复兴的有效途径的种种思考。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葛明栋先生介绍了蕴藏沧州六大文脉的非遗资源,和为实现非遗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所作的努力。通州区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理事陈喜波先生、通州旅游行业协会副会长李强先生分享了多年在通州从事非遗项目调查的一手资料与心得,呼吁专家学者参与到当地非遗资源的整理、研究和开发利用中去。

活动合影

      论坛在讨论声中顺利落下帷幕,专家、学者以及一线非遗工作者围绕大运河非遗分享观点、激荡智慧、汇聚合力,是艺术学院围绕我校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的又一次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