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联艺新闻

走向现代文明——第四届大运河非遗论坛在北京联合大学隆重召开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深入挖掘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扎实做好系统性保护,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1月25日至26日,第四届大运河非遗论坛在北京联合大学隆重召开。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楚国清、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驻会副理事长任建新、民盟中央文化委副主任宋慰祖、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一级调研员王顺、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张华应邀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第四届大运河非遗论坛现场

本次论坛以“走向现代文明”为主题,旨在建设大运河非遗保护传承学术平台,以持续推动挖掘大运河非遗文化内涵,落实大运河非遗保护工作,传承运河文化与运河精神,赓续古老运河文脉,让沟通南北、贯连古今的大运河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充分发挥重要作用。来自兄弟高校的专家学者、行业企业负责人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百余位代表出席开幕式,围绕如何挖掘运河文化的形成脉络、演化轨迹以及大运河非遗保护工作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契机与责任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此次论坛由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联合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共同发起。

楚国清致辞

楚国清代表论坛主办方,向与会来宾表达了诚挚的欢迎和感谢。他指出,大运河非遗论坛已经成为聚合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沿线主要省份,汇集音乐、戏曲、工艺等专业学者,共同探讨大运河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学术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有责任共同努力,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希望通过大运河非遗论坛充分汇聚各方合力,深入挖掘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推动形成更多优秀文化作品,为展示推广大运河文化提供坚实支撑。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驻会副理事长任建新致辞

任建新从工艺美术从业者的角度,强调了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视域下举办大运河非遗论坛的学术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民盟中央文化委副主任宋慰祖致辞

宋慰祖肯定了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在利用非遗资源开展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服务京津冀区域文旅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的成绩和贡献。

 

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一级调研员王顺致辞

王顺介绍了现阶段西城区围绕大运河历史、非遗文化资源作出的系列工作成果。

 

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张华致辞

张华对北京联合大学的文化使命担当表达了感谢,并表示漕运古地通州希望与大运河沿线省份一起建立利益共同体,携手共求大运河研究、保护、利用的好模式、好办法、好路径。

 

非遗教育教学成果展示

北京联合大学传统表演艺术社团、运河文化研习社、运河文化艺术创作实践团队的师生与非遗传承人携手,从多角度展现了北京联合大学研习、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的教育教学成果。

非遗跨界剧场

平行论坛“非遗跨界剧场”,围绕京剧《霸王别姬》展开,论坛创意性地在舞台上呈现演员扮戏过程,让观众有机会直观感受京剧艺术的幕后与台前,细细品味京剧脸谱、服装、唱腔、表演等各个环节及其所承载的美学精神。演讲环节围绕“非遗”和“跨界”两个关键词,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姜芷若副教授分享了《霸王别姬》题材的演绎;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徐晓燕副教授介绍了琵琶曲中的《霸王别姬》,并现场与京剧青年演员刘振合作带来“琵琶+京剧”的跨界演绎,婉转的琵琶声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垓下歌”增添了一抹别样的柔情,观众在演员的精彩表演中近距离体验到了京剧艺术的“中和之美”。

大运河非遗戏曲论坛舞台表演环节

平行论坛“大运河非遗戏曲论坛”,聚焦浙江湖剧、北京曲剧的发展现状,由湖州湖剧传习中心主任、研究馆员周波分享了国家级“非遗”湖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由湖剧青年传人费昊天表演的湖剧小戏《朝奉吃菜》,让北方观众体验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景俊美副研究员就北京曲剧的变革之路进行了深入分析;北京曲剧青年演员高瑞锶带来了多个北京曲剧的经典唱段,京腔京韵令人陶醉。论坛特开辟“南北对话:走向现代的‘天下第一团’”环节,邀请了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教授颜全毅,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陈均,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付桂生等三位专家,分别就稀有地方剧种的保护与传承、创新与现代化、观众与市场等话题展开了学术分享。

大运河非遗音乐舞蹈论坛现场

平行论坛“大运河非遗音乐舞蹈论坛”,由中国音乐学院李月红教授对大运河民歌小调的留存现象进行了深度解析;中国音乐学院博士毕安琪和孙晴炜分别对京杭大运河田歌流布现象与特征、京杭大运河上“无锡景调”唱词版本进行了学术分享;扬州大学音乐学院胡亮教授从京杭大运河变迁中昆笛的产生与发展、昆笛类型、大运河流域昆曲笛社结社文化与兴衰、京杭大运河变迁与昆笛演奏风格南北分野等方面详细论述了昆笛与昆曲艺术、整个大运河文化变迁发展的关系;北京物资学院庞波副教授以“千年的河,千年的运——原创舞剧《运》的台前与幕后”为题,介绍了原创舞剧《运》经由“播种--生发--聚力--绽放--聚焦--品牌--坚持--再出发”等过程,最终获得成功的生动案例。另外,特邀嘉宾中国音乐学院康瑞军教授分享了他对大运河音乐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表达了对能进一步推进大运河文化研究发展的希望。